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當代中國哲學討論
Seminar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 
開課學期
102-1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哲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杜保瑞 
課號
Phl7375 
課程識別碼
124 M086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五7,8(14:20~16:20) 
上課地點
哲研討室三 
備註
總人數上限:15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21duhbaurueiMCP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以當代中國哲學家的哲學理論之介紹及反思為主題,主要以梁漱溟、熊十力、馮友蘭、方東美、唐君毅及勞思光等哲學家為討論對象,進行方式以論題討論及原典導讀為主,同學事先閱讀教材,上課前提出討論意見上網傳送,期末繳交正式論文一篇,並在課堂發表。
 

課程目標
一、 熟讀個哲學家重要哲學著作,討論其方法論意識及哲學史觀。
二、 熟讀授課教師對各哲學家的討論文章,討論其方法論立場,及對中國哲學史各家評定的意見。
三、 對比各位哲學家的中國哲學詮釋架構,討論其方法論成立的可能性與優缺點。
四、 學習中國哲學在當代的新發展,以及提出未來應有的走向。
 
課程要求
課前事先閱讀,課中主動發表閱讀心得,期末繳交正式論文一篇,並需於課堂中報告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一、 指定閱讀:

方東美,《原始儒家道家哲學》,臺北:黎明文化,1983年初版。

方東美,《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》,臺北:成均出版社,1984年4月初版。

方東美,《中國大乘佛學》上、下冊,臺北:黎明文化,2005年8月修訂出版。

方東美,《華嚴宗哲學》上、下冊,臺北:黎明文化,1981年7月初版。

方東美,《新儒家哲學十八講》,臺北:黎明文化,1985年再版。馮友蘭,《貞元六書》,
上海: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:《新理學》,1939;《新事論》,1940;《新世訓》,1940;
《新原人》,1943;《新原道》,1945;《新知言》,1946。

馮友蘭,《中國哲學史新編》,臺北:藍燈文化,1991年12月初版。

馮滬祥編著,《方東美先生的哲學典型》,臺灣:學生書局,2007年12月初版。

唐君毅,《哲學概論》上、下冊,臺北:學生書局,1982年9月全集校訂版。

唐君毅,《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》上、下冊,臺北:學生書局,1986年5月全集校訂版。

唐君毅,《中國哲學原論》,臺北:學生書局,1978。

勞思光,《新編中國哲學史》,臺北:三民書局,1991年增訂6版。

勞思光,《思辯錄》,臺北:東大圖書公司,1996年1月初版。

梁漱溟,《東西文化及其哲學》,臺北:臺灣商務印書館,2003年5月初版二刷。

胡軍,《方東美哲學思想的道家精神》,《中國哲學史》,1(2000)。

蔣國保、余秉頤,《方東美思想研究》,天津:人民出版社,2004年10月第1版。

熊十力,《新唯識論__語體文本》,北京:中華書局,1985年12月第1版。

熊十力,《體用論》,北京:中華書局,1994年2月,第1版。



二、 參考書目



馮友蘭《人生哲學》

程偉禮,《信念的旅程》,臺北:葉強出版社,1995年2月初版。

殷鼎,《馮友蘭》,臺北:東大圖書公司,1991年8月初版。

宛小平,《方東美與中西哲學》,合肥:安徽大學出版社,2008年7月第1版。

杜保瑞,《中國哲學方法論》,臺北:臺灣商務印書館,2013年8月初版。

杜保瑞陳榮華,《哲學概論》,臺北:五南書局,2008年3月初版。
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上課討論 
50% 
 
2. 
期末報告 
50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3  課程介紹 
第2週
9/20  梁漱溟 
第3週
9/27  梁漱溟 
第4週
10/04  熊十力 
第5週
10/11  馮友蘭 
第6週
10/18  馮友蘭 
第7週
11/01  馮友蘭
方東美 
第8週
11/7(四)301  方東美之朱熹與道家 
第9週
11/21(四)  方東美 
第10週
11/28(四)  方東美 
第11週
12/5(四)  方東美 
第12週
12/13(五)  唐君毅 
第13週
12/20(五)  唐君毅 
第14週
12/27(五)  唐君毅 
第15週
1/3  勞思光 
第16週
1/10  勞思光 
第17週
1/10  期末報告 
第18週
1/17  學期報告:全學期上課心得總結。兩千字。